ID: 9915372

第二单元《小河淌水》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5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98826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二,单元,小河淌水,教学设计
  • cover
花城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珠江两岸的歌》 中国民歌《小河淌水》教案 一、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本节课从教学导入开始,就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又发挥教师个人演唱魅力,让学生刷新他们对民歌的印象,感受民歌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民歌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重视音乐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本节课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民间创作手法、民歌演唱、了解民歌意义等方面的情感直接体验,为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民歌定义和意义,感受民歌是中国艺术中璀璨的明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 2、通过听、析、唱、赏《小河淌水》,了解山歌特点和体会“东方小夜曲”优美动人的旋律,让学生感受民歌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了解、聆听、对比、演唱、感受等教学方法,关注作品音乐要素和民间创作手法,体会“东方小夜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了解“鱼咬尾”和“换头合尾”民间创作手法,感受其所表现的音乐内容,了解歌曲表现的意境。 2、培养良好地歌唱习惯,掌握民歌演唱方法。 三、教学分析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产生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小河淌水》就是一首根据云南民歌音调进行编曲,带有浓郁云南民族风情美感。歌曲以两个二分音符组成的连音形成呼唤式引子,紧接着以a+b+a1+a2+b五个乐句进行发展,其中a、a1、a2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常用的“换头合尾”传作手法,从不同角度表达乐曲意境,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内容,最后以首尾呼应的方式,在与句首相同的长音中结束全曲。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音乐知识已经有些积累了,在鉴赏水平上也有了一定基础,但对中国民歌却不热衷,特别是对民歌的演唱。因此本课以教材内容为基点,挖掘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意境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从聆听、鉴赏、演唱,层层体验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激发他们关注民歌,热爱民歌,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另外,学生正处于变声期,所以引导他们科学的发生方法,保护嗓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了解歌曲民间创作手法和歌曲意境,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感受音乐美并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 ▲难点: 1、通过作品,了解山歌的特点,感受中国民歌的魅力与价值。 2、体验、感受民歌风格地演唱。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导 入 1、播放流行音乐《旧梦如欢》和民歌《我爱我的台湾岛》。 2、设问:这两首曲子有什么关系? 欣赏音乐 对比音乐,回答交流。 1、巧妙利用流行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民歌兴趣。 2、通过对比,了解民歌与流行乐之间地关系。 点评: 很多流行音乐的创作就是取材于同学们看似老土的民歌。民歌是我们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音乐,必须研究民歌,因为民歌是中国音乐中的最丰富的源泉。 聆听总结 3、了解民歌的重要性和意义。 认 识 民 歌 认 识 民 歌 民 歌 风 格 探索民歌如何产生和风格特色形成的原因: 1、演唱劳动号子《黄河船夫曲》和摇篮曲《月光光》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