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926503

14.2《荷塘月色 》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10338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4.2,学年,第七,上册,必修,语文
  • cover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欣赏作品在景物描绘上表现出来的高超语言艺术,领略作者为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采用的独到的创作技巧。 2. 联系作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作品创作背景,结合对作品内容的体会,正确理解和把握创作动机和思想意旨。 3. 解构与综合相结合,从整体的高度把握全文的结构脉络,剖析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 作者生平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小知识:绍兴是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秋瑾的故乡〉自幼随家迁居扬州,故又自称“我是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主义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而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27岁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1948年拒绝食用美国‘嗟来之食’的救济粮而在贫病交加中倒下了,年仅50岁,“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气节被毛泽东誉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层次结构梳理 提示: 1、从层次的角度归纳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大意,以便以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做一个铺垫,全文总共8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抒情体。要了解文章我们就得循着作者的行踪,以其心理情绪的变化为线索进行归纳和总结。 2、从‘散’的形式框架下把握‘聚’的主旨思绪。 第1段:点明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以及缘由。 (点明心境:颇不宁静,定文章基调) 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文眼,是全文的引子和根由,开篇就点明了此时的心境:‘烦躁、不安’, 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为下文的写景和抒情定下了一个忧郁孤寂的基调。要更好的了解颇不宁静,我们还得先说说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此时蒋介石正在发动叛变,大势搜罗革命人士,置原本早已乱成一团糟的中国陷入了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之中,作为一个“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知识分子,岂有不为祖国的渺茫前途深感忧虑,然而手无寸铁徒手上阵那也只是白耗精力,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怎能不去信步释怀,身于景而情所思,触佳境而感怀,愤然提笔以为枪而成词佳作。 小结: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 第一部分:游荷缘起 第2段: 描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作者笔下的小路是什么样的? 1.曲折、幽僻、树多,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对景物的描写正是为抒哀愁之情创造情景,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 2.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感受———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小结:第二部分〈2-3〉: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第二部分:月下抒感 第4段:刻画荷塘美丽的景色。 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