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93369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17《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312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编版,语文,八年级,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 cover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考深邃。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入情入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引领学生充分感知壶口瀑布独特的景象。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游记,不应当局限于这篇游记写了哪些地方,记了什么景物,而应当先把握作者为什么记这些景,他笔下的景物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或思考。 作者视角独特,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人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描写景物,表达情感,融会贯通且有特色。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中精美的词语,如“震耳欲聋”“深不可测”“前呼后拥”等; 2.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时期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3.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析语言,结合文章深刻体会作者在观赏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时不同的感受。 难点:两次壶口经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梁衡 二、初读课文,寻美。 作者几次前往壶口?分别在哪些段落具体描绘?作者两次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默读,圈点勾画。 三、精读品析,赏美。 学生活动: 朗读第2段,试赏析雨季壶口之美。 第二次作者为什么选择枯水季去壶口? 自由读3--5段,赏析枯水季壶口之美。 写完壶口瀑布的水,为什么又要写“脚下的石”? 分别朗读文章的第1段和第6段,说说这两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小结文章的写作思路。 美点预设: 气势之美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多种修辞手法和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3.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形态之美 1.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运用得十分贴切,表现了水流的灵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2.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丝缕”,隐在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