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00323

2012高一历史 新人教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2

日期:2025-10-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10751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12,高一,历史,新人教,人教,必修
  • cover
(课件网) 高一年级 历史 授课者:李珊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粮食短缺,轻工业落后 苏联农业经济的落后状况 1953年 1913年 农业单位面积产量 低于1913年 牲畜存栏数 与1913年相等 人口总数 比1913年增长20% (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粮食短缺,轻工业落后 ②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 苏共“二十大”现场 赫 鲁 晓 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农业 2.内容: 重点在农业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 欢送出发垦荒的青年 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农业 工业 下放企业管理权———部分下放给加盟共和国,下放给企业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2.内容: 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某些部门的工人每天工作时间改为7小时,井下、地下施工工人及从事某些特别危险的工作的工人改为每天6个小时;提高工资,全国产业工人年平均收入由1953年的925卢布到1959年上升到1160卢布。 ———《1958年苏联国民经济》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是否成功?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制成发射成功 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东方一号” 1961年,苏联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 3.结果: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进口。 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4000多万公顷,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新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②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口号超越实际; ③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如喜欢浮夸冒进,也影响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 1964年赫鲁晓夫由于党派斗争下台,1971年9月11日,赫鲁晓夫在 沉寂中病逝。他的墓碑设计为黑白的大理石形成强烈的对比 赫鲁晓夫墓地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