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5:B D B C D 6-10:C D D C D 11-15:C A B A B 16: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25 分) (1)理由:叔向认为刑书公开后,百姓知晓刑法规定会不再畏惧统治者,且会依据刑书对 抗统治者,削弱统治权威;孔子认为刑书公开破坏“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导致“贱不尊贵”, 危及国家统治基础。(4 分,每点 2 分) 历史影响: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使法律公开化、规范化,有利于限制贵 族特权,推动司法公平;为后世成文法的发展奠定基础;但也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引发统 治阶层对制度变革的争议。(6 分,每点 2 分,任答 3 点) (2)贡献:确立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参议院与临时大总统、国务员相互制衡)的原 则,否定了君主专制,推动近代民主政治发展;明确了法律修订程序,体现宪法的规范性与 稳定性;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为后世民主宪制建设提供借鉴; 赋予公民基本权利(隐含,结合约法精神),提升民众民主意识。(8 分,每点 2 分,任答 4 点) (3)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或:形成完备的 法律规范、高效的法治实施、严密的法治监督、有力的法治保障、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 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 分) 认识:总目标立足中国国情,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法治理论,体现“依法治国”与“党 的领导”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法治保 障,推动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4 分,每点 2 分,任答 2 点) 18.(15 分) (1)特点:基层治理以“区”为单位,分区管理;区长由居民选举产生,体现一定民主性; 区民大会参与基层事务决策,保障居民参与权;罗马法为基层治理提供法律保障;注重维护 基层秩序与公共事务(如公共祭祀、治安、工程)。(5 分,每点 1 分,任答 5 点) (2)突出特征: 17-19 世纪:救济从民间慈善转向国家主导,立法保障济贫,范围逐步扩大; 20 世纪上半叶:国家干预加强,社会保障覆盖失业、养老、医疗等多领域,强调国家与个 人责任结合; 二战后至今:确立“福利国家”政策,以保障国民最低生活标准为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化、普 遍化。(6 分,每点 2 分) 简评:积极方面,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生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稳定资本主义秩 序;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升民众生活质量。消极方面,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可能导致 民众依赖福利、工作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效率提升。(4 分,积极、消极各 2 分) 19.(12 分) 示例论题:晚清教育改革适应社会转型,推动近代化进程 阐述: 19 世纪 40 年代后,中国面临列强侵略与内部变革需求,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 明转型,教育改革成为重要突破口。 洋务运动时期:为培养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 式学堂,打破传统儒学教育垄断,开设外语、算学、工程等课程,培养了一批近代技术人才, 推动洋务事业发展,开启教育近代化先河。 维新变法与清末新政时期:维新派主张废除八股取士,兴办京师大学堂,倡导“西学”与“中 学”结合;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学堂体 系,教育对象扩大,课程设置更贴近近代社会需求(如增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推动教 育普及与民众思想解放,为近代民主革命与社会进步储备人才。 结论: 晚清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产物,既适应了列强侵略下国家对近代人才的需求,也突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