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跳读作品中关于人物的重点章节,理解纪实作品真实性、文学性兼有的特点。 2、通过把握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总结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学会用客观、理性的态度阅读纪实作品。 3、通过了解经典纪实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程、信仰追求、精神品质,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纪实作品真实性、文学性兼有的特点。 教学难点:拉近学生于红色经典纪实作品的距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红色经典纪实作品的价值。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师友互助、小组探究、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导入:一个特殊的年代,铜墙铁壁 ,新闻封锁; 有这样一个人,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 有这样一本书,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加拿大白求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 解题: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第一步:交流感知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出生于1905年美国,死后葬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作品介绍。 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 内容总括:《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最早于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这是一部纪实性报道文学,书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朱德等。 作品中还收集了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描述了长征经过,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图片: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 作品出版意义。 (1)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是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第二步:研读共品 纪实作品的方法指导 第一、利用序言、目录获得作品整体印象。 (1)读目录 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12篇按“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分四部分:1、对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 (2)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专题一 关于长征:长征的起因、一共爬过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还有路线、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及长征的历史价值等。 “飞夺泸定桥”概括: 红军通过的泸定桥被敌人拆去了一半以上的桥板,桥头高地还有敌人的枪炮组成密集火力,22名勇士冒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牺牲多名战士后,终于冲过桥头,打退敌人。 第二 、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过程。他们的信仰和对中国命运的思考探究: 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