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150202

5《七律.长征》教案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10575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七律.长征,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长征的发生背景,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 2.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万水千山”中体现的远征之难。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能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远征之难。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资料补充,引出课题。 (1)引导:它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史诗,一个传扬世界的神话。它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 (2)学生畅谈。 2.资料袋补充: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1934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3.出示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 从红军长征的资料导入,补充学生对红军长征认识的空白,在信息的互相分享交流中,了解长征的背景。 二、新授 (一)探究一:认识诗体,把握节奏 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小结:像这样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的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2.一齐朗读。 3.读准读顺。 ①学生反复自由读诗 ②指读,相机指导读音 ③书写指导:崖、渡、丸、腾,注意“崖”下方是两个“土”,“丸”字有一 点。 (2)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提醒节奏:这是一首律诗,一般按照“223”的节奏停顿。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自主发现,了解律诗这一诗体。正音识字,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停顿节奏。 探究二:整体感知,朗读提升 1.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2)根据学生反馈,板书: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2.朗读提升。 (1)引导:红军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余里。面对千难万险,毛主席这样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示第一句) (2)指名读第一句。相机引导学生说出“等闲”的意思:寻常;平常。感受乐观、无所畏惧的基调。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 地点的罗列是红军长征重大事件的缩影,以长征距离之长,经历的战役之多感受“远征难”。 探究三:深入研读,体会诗情 1.自主探究,体会远征之“难” (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抓关键词体会“远征难”,并在书上做好批注。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由汇报人汇总观点,进行分享。 预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体会“千山”之难。 ①学生汇报:抓住“逶迤”“磅礴”两个词语体会山的高耸险峻,可见远征难。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 ②教师引导: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图片中分别是哪座山? ③学生交流借助图片理解。加深对“逶迤”和“磅礴”的理解,引导读好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④汇报组学生展示朗读。 ⑤补充材料,交流思考:你发现翻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和千里雪的岷山,有哪些困难? ⑥交流反馈:山高林密、天寒地冻、腹背受敌…… ⑦感受红军的“千山”之难,齐读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体会“万水”之难。 ①学生汇报:“云崖”“铁索寒”一次中感受到渡河环境危险,渡河之难。 ②学生补充了解的资料,教师相机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画面。 ③直观画面,学生说感受。汇报组齐读诗句。 ③教师出示背景资料 资料:红4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1935年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第四团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突击队,在连长廖大珠的率领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链,奋勇向泸定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