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150620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绝弦》教案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1609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伯牙鼓琴》。 2.借助课后注释,了解古文《伯牙鼓琴》的大致内容。 3.结合课后资料袋内容,思考“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深层原因。 【教学目标】 1. 会写“哉”“巍”等7个生字,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注释、资料以及已有的文言基础,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并背诵古文。 3.凭借语言,展开想象,感悟“知音”深情,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并背诵古文。 【教学难点】 感悟“知音”深情,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导入: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师:一首高山流水古筝曲请同学欣赏,可以一边听一边说一说透过曲子你听到什么情感或自己的感受? 预设:学生各抒己见(孤独、寂寞、很有才华......) 师:(轻松的调侃)这首曲子是我国十大古曲之一,大家听懂了曲调,曲子里的味道大概也只有钟子期能听懂啦。 2.导入新课。 一首动人的乐曲,一段动容的情谊,感动了无数人,千古传颂。我们一起走进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吧。 设计意图: 以《高山流水》古筝曲为导入,既是本课的一个线索,同时又将这首曲子的一些知识拓展于学生,帮助学生扫清新课盲点。 二、新授 探究一:初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通过看生字表以及认读表解决,不确定的读音圈画出来。 (2)指名朗读,重点关注读音是否正确,例如:“汤”“为”字在古文中要指导学生“据义定音”。 (3)学生交流过程中,顺势点拨“哉”和“巍”的书写。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1)师带读,生跟读,在读中体验古文内在的逻辑停顿。 要点:古文需要根据表达的意思正确断句,但读时需要“声断气连” 逻辑停顿如下: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指名展示读,逐步在读中感受古文的节奏和意蕴。 要点:“乎”为语气助词,读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 3.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了解生字字义,相机指导书写。 要点:借助注释、插图、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古今异义的生字;例如“善”,同时要积累一些古今异义的生字和词语。 (2)学生自己利用注释说一说古文的意思;然后小组合作,准备展示。每组1号同学朗读课文,2、3号同学接龙说意思,4号同学润色后将古文完整的讲一遍。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 全班交流。 要点: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两个句子在翻译时注意语序。 设计意图: 古文学习,以读促悟的教学方式必不可少。让学生通过三读三悟,在解决古文学习上基础问题上又能初步落实课文大意,为接下来理解古文情感做好准备。 (二)探究二:走进情境,感悟知音情感 1.默读体悟。 师:(出示资料)伯牙、子期,一位是晋国大夫、琴仙,另一个只是普通樵夫,为何两人却能成为知音好友呢? 交流预设: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从他的琴声里彷佛看到了什么?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子期又从他的琴声里彷佛看到了什么?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面对伯牙的琴声,子期都会怎样赞叹呢?(指导朗读) 想象拓展 师: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江河洋洋,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事物、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