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170863

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220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 cover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选自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综合运用了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教学目标 (1)赏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2)合作交流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作品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一位“硬汉”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他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史铁生,从他所写的这篇文章《秋天的怀念》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回答:文中几次提到了秋天里去看菊花?母亲是怎么说的?我什么态度?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教师明确: 第一次(第1自然段):母亲: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我:“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第二次(第2自然段):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三)、三看菊花见真情 1、一看菊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问题:第一次看菊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和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她为什么想让我去看菊花呢?同桌之间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 我:情绪上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四周的墙壁。 心态上悲观绝望:“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 母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眼边红红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好好儿活;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