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杂诗十二首(其一) [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赏析]本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坎坷的经历造就了诗人对待世俗、人生与众不同的态度。因此,诗的起笔发出了人生命运不可把握的慨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然而,诗人又不同于那些屈服于世事的寻常之人,他在生活中执着地追求温暖的朋友之爱,崇尚快乐,劝解人们“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诗人在结尾以经久不衰的名句劝勉世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全诗如朋友间促膝长谈,朴实无华,丰富的人生哲理深蕴其中,催人奋发,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语言建构与应用 把握文脉主旨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陶渊明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语言建构与应用 把握文脉主旨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慨叹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语言建构与应用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语言建构与应用 把握文脉主旨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语言建构与应用 把握文脉主旨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语言建构与应用 把握文脉主旨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语言建构与应用 把握文脉主旨 4.分古今 例 句 古 义 今 义 于是怅然慷慨 感慨 不吝惜 悦亲戚之情话 亲人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既窈窕以寻壑 深远曲折的样子 (女子)文静而美好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语言建构与应用 把握文脉主旨 5.明句式 (1)皆口腹自役。 句式特点:“皆”表判断;“自役”,动词的宾语前置,役使自己。 (2)复驾言兮焉求? 句式特点: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句式特点: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 6.积名句 (1)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4)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陶渊明曾写道:“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策扶老以流憩”。 (6)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7)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8)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语言建构与应用 把握文脉主旨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语言建构与应用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语言建构与应用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抒写了作者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悦心情以及归田后的乐趣。文章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安适与喜悦的心情,表明他对时政,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其乐天安命的归隐情怀。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任务一】 把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