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1) 教材分析 本课先用一段话告诉学生,科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实验。他发现了什么呢?书中没有说出来,这是为引起学生兴趣,自己来做实验发现。 第一部分: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学生学过的磁铁的知识、简单电路的知识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开始让学生组装电路,回忆电流在电路中流过的路线、指南针指南北的性质。通电导线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教科书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先用小灯泡电路中的长导线做实验,再用去掉了小灯泡的电路(短路状态)中的长导线做实验。第一步是正常的电路,实验现象不会很显著,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多探索会儿。第二步用的是短路大电流,现象非常明显,但只能在老师带领下做一两次。这样安排注重的不是只让学生看到现象而是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第一步探究中有机会发现更多相关的现象,把前后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作比较,能初步意识到电流大小对磁力大小的影响。把非正常短路电路作为特例处理也是恰当的。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向一致,接通电流,磁针偏转,电流越大,偏转的角度越大。断开电流,磁针复位。 教科书要求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最后归纳出只 能是电流产生了磁性。 第二部分: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教科书插图呈现了做线圈的方法。在手指上绕线圈,线圈大小能套在一般大小的指南针盒上,大约要绕10圈,用一节电池效果已经不错。让学生在实验中试一试,会发现把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本课电生磁的实验,先用小灯泡电路做,再用短路电路做,最后绕线圈做,三个实验形成了一个活动结构———增大电流、增加圈数可以增加磁力的结构。 (2) 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 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 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研究过简单的磁现象,知道了磁铁的磁性能使放入磁场的 磁针发生偏转;而且在四年级下册《电》主题单元的学习,对点亮小灯泡的实验 有一定的认识。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主要是展现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奥斯特”实验。另一条主线是探究电流与小磁针偏转角度大小的关系。通过课前预热,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奥斯特”实验,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该实验,得出电磁之间的关系。在得出电磁之间关系后,提供材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电流和磁力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小组实验后,组织学生有序汇报及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六)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小电泡、灯座、导线(其中一根较长)、指南针、任务单、白纸条等。 (七)教学流程 【课前预热导入】 开始上课之前让我们先预热一下吧 (PPT:小磁针,展示材料盒)。老师这里有:磁铁、塑料勺、铁片、木块、铁质钩码等物品,请同学们从中选出靠近小磁针会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材料。(小组演示并做解释) 【板书】 思考:有没有别的办法了呢? 1820年,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