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303621

第22课 《范进中举》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624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2课,范进中举,教案,格式
  • cover
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学本教学”教学设计 课题 范进中举 课型 新 总课时 主备人 授课日期 主讲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字词,了解并掌握作者及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3.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罪恶,了解其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教学难点:认识科举制度的罪恶,了解其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本单元选择中国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精彩章节,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了解它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幅绝妙的讽刺画。主人公范进一见中举的报帖就欢喜得发了疯,丑态百出,直至挨了一个巴掌才清醒过来。小说用艺术夸张手法,反映生活的真实,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当时士人的毒害之深。故事中另一个人物胡屠户更可笑,是个十足的市侩。小说围绕着范进命运的变化也写出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门槛。跨过这一道门槛,则八抬大轿,风光无限,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中举前后,天翻地覆的变化着实让人吃惊,更有甚者,中举了,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带着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吧。二、预习检测学生先组内交流预习问题,再班内展示,其他学生补充并评价,师生小结。三、走进文本,讲授新课第一学程:第一学程: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任务:速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主问题1: 说说中举前后各写了哪些事?并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情节。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说说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学法指导:1.自学:先自主阅读,围绕主问题进行专题阅读,做批注,形成自己的认知与见解;2.互学:小组内相互交流观点,求同存异,组长做好指导、分工,为展学做准备;3.展学:小组展示,分享观点,其他小组可针对性补充或质疑。要求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社会的世态炎凉。第二学程: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感知和评价人物形象,了解夸张、对比手法,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主问题2: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教师提供范式:从_____句或语段中,我读出了一个_____的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_____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己结合关于描写人物的内容,精读、研读,形成观点,准备小组内交流。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把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交流,相互启迪,组员补充。(2)展学准备。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学准备。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楚。(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或质疑提问,并评价。(3)展示小组四个人分工明确。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领略本文的讽刺艺术。师生共同小结刻画人物的手法:1、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2、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3、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第三学程:深入文本,探究主旨。 学习任务:结合刚才的深刻研读,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文章主旨。 主问题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 谈谈你的看法。范进中举后发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