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上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回忆了作者幼时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及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往事。既展现了“小鲁迅”童年的快乐,又体现了“大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起止句明晰,结构层次分明。语句朴实生动、简洁凝练,节奏明快,充满童趣;多处语句字面句意矛盾,意蕴丰富。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文中在百草园中的玩乐及三味书屋中的玩乐内容比较感兴趣,也容易产生共鸣,难点是感知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力,理解作者看似矛盾实则意蕴丰富的句子,辨析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依据本单元要求,结合学情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学习可设计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训练默读速度;圈画文章的起止句,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第二,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百草园”部分,从字里行间体会“小鲁迅”的快乐。 第三,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辨析“小鲁迅”的乐与“苦”,理解“大鲁迅”的批判精神。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圈画起止句,整体把握内容。 2.聚焦“百草园”,精读品析,体会“小鲁迅”的快乐。 3.走进“规矩屋”,思考辨析,理解“大鲁迅”的批判。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简介作者 1.填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2.鲁迅简介:见课下注释 补充介绍: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文风:冷峻锐利、深沉凝练、反讽幽默 鲁迅地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化战士”) 3.这样一个冷峻的、伟大的“战士”,他的童年是怎样的呢?引入课题。 二、计时默读,整体把握 1.学生计时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回读,不停读,一气读完。 (2)标准用时:3分钟 (3)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幼时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及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往事。 2.浏览课文,解决生字新词。(见课后词语) 重点字词:拗,ǎo,物理上的弯曲;ào,事理上的不顺;niù,性格上的固执 宵:专指夜晚。元宵;宵夜,通宵达旦。 霄:指天空或云气。九霄;云霄;凌霄之志。 3.速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两个地方在作者心中的印象。 预设: 百草园: 领起句:第1段;(情感词:“乐园”) 终止句:第9段最后一句。(过渡段)(反复;强调依依不舍;德语:亲昵,幽默) 三味书屋: 领起句:第10段;(地理位置) 终止句:结尾段最后一句。(遗憾) 百草园印象:乐园 三味书屋印象:规矩多 三、聚焦“百草园”,体会快乐 (一)学生自由阅读第1-8段,概括作者所写的事件,并分析其“乐”的具体表现? 预设: 在百草园嬉戏玩乐———乐在“自由趣” 在百草园听故事—--—乐在“神秘美” 在百草园捉鸟———--—乐在“收获丰” (二)聚焦第2段,体会“自由趣”。 1.朗读第2段,结合内容用句式“从 到 ”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 我发现“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从简略叙述到详细描绘,全方位体现了“小鲁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 我发现第二段第一句话的写作顺序是从植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到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也是从低到高。 我发现第二段第一句话的写作角度是从视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到听觉(鸣蝉);也是从静态到动态。 我发现第二段“单是”后面的内容写作顺序是从动物(油蛉、蟋蟀、蜈蚣)到植物(何首乌藤、木莲、覆盆子),也是从动态到静态。 我发现第二段“单是”后面的内容写作角度是从听觉(油蛉、蟋蟀、蜈蚣)到视觉(何首乌藤、木莲)再到味觉(覆盆子),从孩子的角度写出了百草园的趣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