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 1.文言词语“委、去、域、固”等的用法。 2.用排比的句式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电影《建国大业》吗?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反动政府就忙于进行消灭共产党的战争。当时国民党有军队有430多万人,还配备有美帝国主义资助的先进武器装备,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连同地方部分加在一起才120万人,军事力量的悬殊是如此之大!但这场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战争,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以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而告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是因为共产党有人民的支持,即“人心所向”。举一例来说吧:淮海战役,光是支援前线的民夫都有50多万人,所以陈毅元帅这样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由此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其实,这不是共产党人的发明,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得道多助”的论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孟子的这一论断。 听,想。 用战争故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听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与读音。 1、停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读准字音 米粟(sù) 畔之(pàn) 3、辨析近似字: 米粟(sù) 畔之(pàn) 板栗(lì) 挑衅(xìn) 听,记住生字。并交流看法。 学会断句。 积累生字,并初略听懂课文内容。 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艺术特色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笔记。 了解《孟子》一书的艺术特征。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的变革。孟子处于各国新兴封建势力先后进行变法的战国中期。据《史记·孟轲荀列传》载:“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称颂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主张“法先王”,行“王道”、“仁政”。在列国纷争和人民斗争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的看法,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这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性。 了解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