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344596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6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日期:2025-10-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1055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编版,语文,八年级,16课,为什么,活着
  • cover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著名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 飓jù风 俯瞰kàn 濒bīn临 多音字 颤抖chàn 秘鲁bì 呼号háo 颤栗zhàn 神秘mì 号外hào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解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解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