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349761

鄂科版四年级心理健康 14.告别拖拖拉拉 教案

日期:2025-10-08 科目: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363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科版,四年级,心理健康,告别,拖拖拉拉,教案
  • cover
告别拖拉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拖拉会给学习产生不良后果,明确拖拉产生的心理症状及告别拖拉的六种方法。 2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体验和分享活动中认识时间的宝贵,学会端正心态,正视自身的拖拉习惯,积极主动地树立告别拖拉的积极心理。 3. 行为目标:在体验、探究、合作和讨论交流中获得改变自己拖拉的最佳方法,并能付诸于实际行动。 2学情分析 拖拉是阻碍我们成功的绊脚石,有时拖延并不仅仅是时间管理或者计划方面的问题。本节课首先通过热身暖心、体验环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时间的一去不返及拖延这种不良习惯会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学生体验越深,完成心理辅导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然后通过体验、分享、探究、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了解拖拉症状,学习告别拖拖拉拉的方法,以便更有的放矢地对自身进行正强化,从而改掉拖拉的坏习惯。 3重点难点:明确自己在学习的哪些方面存在拖拉,并认识到拖拉给自己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获得改变自己学习拖拉的有效方法。强化,从而改掉拖拉的坏习惯。 4教学过程 一、暖心时刻 放视频,视频内容为学生在“清明”放假期间对待作业的拖拉行为,引发学生感知在学习上拖拉行为的表象,以及拖拉行为产生的不良的后果,从而在思想上与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即“告别拖拖拉拉”,揭示课题时,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通过四个活动了解拖拉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学会告别拖拖拉拉。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教材“观察岛部分”为原型,在内容安排的选择上,考虑到学生拖拉行为突出反映的时间节点,选择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五一放假”学生的表现,来引出本节课探讨的内容,揭示课题方式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十分顺畅。 二 轻松发现 活动一:我来照镜子 教师:看屏显听题,如果下面的问题在你身上发生过,请高高举起红牌,如果没有发生就请坐好,还要在心里记下自己举牌的次数。 屏显题目为: 1. 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如果没有规定完成时间,就一直搁置在一边。 2 .每天早上要妈妈催促起床,上学会迟到。 3 .假期快结束了,才匆忙开始写假期作业。 4 .对于别人交代的事情,总不能赶紧去办,拖拖拉拉让人催你。 5.双休日面对家庭作业总是会说:“还早呢,不急,先好好玩,作业总会做完的!” 学生听题表示后,教师请举牌次数在2次以上的同学举手,并且简单小结:拖拖拉拉的行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发生。 师:你还有哪些拖拖拉拉的事情 请写下来吧!(配音乐) 师:谁来说一说 师评:真是被拖拉的毛病害惨了,赶紧将讨厌的拖拉扔进这个拖拉回收站吧 【活动意图】通过“我来照镜子”活动,让学生轻松发现拖拖拉拉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很容易发生的,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拖拉是不良习惯很重要。安排书写拖拉的经历既是让学生在回忆中认识自己,也是为后面的教学活动铺垫。 三 非常互动 活动二:时间都去哪儿了 师:时间是不等人的,打个比方,如果回家做作业的时间为30分钟。老师用一根长纸条表示。你们看,我将它分成了5段 每段代表多长时间 师:这三十分钟满满的给你写作业了,你写作业时,通常还会做哪些事情 (点生说,生说师剪) 师:剩下的时间还够不够减啊 时间都去哪儿了 看来,各种各样磨磨蹭蹭的事情都耗在时间里面。 师:那么拖拉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来,请边看视频,边认真听听胡老师是怎么说的! 【活动意图】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互动,将时间消耗在拖拉里很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胡老师对学生分析的拖拉的心理过程环节,既忠实于教材,又丰富了教材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抽象思维和不断地由具体事物向概括过渡的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书本上拖延的心理过程呈现很抽象,如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徘徊和犹豫等等,教学时,则根据中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有必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思维来实现对抽象的感知,于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