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386142

16. 家乡新变化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0-11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2623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家乡,新变化,变化,教案,格式
  • cover
《家乡特色代代传》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在“情感与态度”目标中,提出“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课标的解读中对“爱家乡”解读为侧重于让儿童了解家乡的特点,激发儿童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家乡特点的全方位的了解,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2.在“行为与习惯”目标中,提出“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本课对于家乡特色,儿童有多方面的发现,设计了充分的课前探究活动、课中交流研讨、课后的特色传承实践探究,能很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3.在“知识和技能”目标中,提出“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初步了解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会让学生体会到原来特色习俗就在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社会小公民意识。对于本课的“有关祖国的知识”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了解家乡入手,从家乡特色入手,由家乡到祖国,让学生的知识的外延螺旋式上升。因此本课的爱家乡的教育是爱祖国教育的基础。 4.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体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对于本课来说,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家乡特色为什么有的会消失?在这些问题的探究中能够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在学生调查家乡特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多种调查方法,这些方法的熟练使用,将为学生高年级实践能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5.青少年法治大纲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国家概念、公民意识与法治意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家乡的特色,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认识社会、主动参与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公民法治意识的初步养成。 二、教材分析 1.课时内容分析。本册教材是新编的全国统编教材,本课属于《家乡新变化》的第二个框题,《家乡新变化》是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最后一课,本课共三个框题,分别是:我家门前新事多、家乡特色代代传、我的家乡会更好。其中第一、三框题教学内容讲的是家乡的发展变化,而第二框题教学内容讲的是家乡传统不变。因此,教学本课时,建议将一、三框题整合为第一课时,了解家乡的“变”,呈现一个动态发展的家乡;第二框题单独作为第二课时,了解家乡的“不变”。通过变与不变的辩证观察,让学生对家乡有深刻地理解。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中通过小主持人的话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有哪些?书中通过学生日记做糖画,引导在生活中主动关注家乡有传统特色的文化,充分了解他们,萌发热爱、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感。从尝尝风味小吃、说说家乡话、学学传统小手艺、唱唱家乡戏四幅图展示了家乡特色的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家乡的特色传统,从中激发学生传承家乡传统特色文化的兴趣与信心,增强传承家乡特色文化的使命感。 2.教学内容的取舍。课本中的内容为尝尝风味小吃、说说家乡话、学学传统小手艺、唱唱家乡戏四个方面,对于威海市的海边小城荣成来说,孩子们土生土长,家长大部分说方言,因此对于家乡话比较了解,对于独居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学生见过,但不是很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根据地域特色,采用了美食、工艺、音乐、民居四个方面,让学生深入调查,每一部分教师都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补充具有典型性的资源,展示其中的文化内涵,结合传承人的介绍,唤起学生传承和保护特色文化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1.知识、经验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家乡传统文化了解得不多,他们对家乡的一些特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