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分层作业 14.我们都是中国人 基础性作业 1.请你判断下面题目,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 (2)在祖国最北边的城市漠河,可以看到极光。( ) (3)我国的国旗登上过月球。( ) (4)我们要尊重不同民族人们的风俗习惯。( ) (5)我们可以随意改编国歌的歌词、曲调,或在网络游戏中使用国歌进行娱乐化创作。( ) 2.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里。 (1) (多选题)下列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是( )。 A.朝鲜族 B.满族 C.壮族 D.藏族 (2) (多选题)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有( )。 A.首都 B.国旗 C.国歌 D.国徽 (3) (单选题)身份证上有( )图案。 A.首都 B.国旗 C.国歌 D.国徽 (4) (多选题)以下哪种行为正确? ( ) A.小明在国旗上随意画画。 B.小华在升旗仪式上高唱国歌。 C.张叔叔将国徽图案印在了自己家的门上。 D.学校每天升旗和降旗。 (5) (多选题)以下生活在哪些地区的人们,都是中国人。( ) A.台湾岛 B.澳门半岛 C.西沙群岛 D.海南岛 拓展性作业 3.开展“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给大家讲一讲有关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 简单举例: 彝海结盟———红军与彝族的“兄弟之盟” 背景: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时,因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一度与当地彝族群众产生误会。 故事:后来刘伯承将军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小叶丹不仅帮助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还组织彝族青年加入红军。这一盟约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至今被传颂。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维吾尔族人民的感恩之心 故事:新疆和田的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从小饱受压迫,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分到土地,过上了好生活。他心怀感恩,多次想骑着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1958年,他作为劳动模范终于如愿以偿,受到毛主席接见。他的故事成为新疆各族人民拥护祖国统一的象征。 草原母亲都贵玛———抚养28名孤儿 故事: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牧民都贵玛主动收养了28名来自上海的孤儿。她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照顾这些孩子,教他们蒙古语和草原生存技能。这些孩子长大后,有的成为医生、教师,有的留在草原,成为蒙汉团结的纽带。 云南“一家亲”村寨一多民族共饮一井水 故事: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一个村寨,居住着傈僳族、白族、汉族等多个民族。他们共用一口水井,轮流维护水源。节日时,他们一起跳傈僳族舞蹈、唱白族调子。村中老人常说:“不分哪个族,都是共饮一江水的人。” 阿尼帕·阿力马洪———养育4 个民族19个孩子 故事:新疆青河县的维吾尔族妈妈阿尼帕,与丈夫养育了4个民族19个孩子。她靠打馕、捡破烂养活全家,孩子们称呼她“阿妈”。她说:“不管什么民族,都是我的孩子。”她的家庭被誉为“民族团结大家庭”。 文成公主进藏———千年佳话 背景:唐朝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故事:她带去了中原的书籍、工匠和农作物种子,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发展。至今,拉萨大昭寺内仍供奉着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像,藏民尊称她为“甲木萨”(意为“汉族女神”)。 马本斋回民支队———抗日战场上的民族大义 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回族英雄马本斋组建回民支队,与八路军并肩作战。他常说:“救国不分民族,抗日不论信仰。”这支队伍屡立战功,毛泽东题词“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草原上的“国家的孩子”———三千孤儿入内蒙 故事: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等地孤儿院食品短缺,内蒙古牧民主动接纳了3 000多名孤儿。牧民们称这些孩子为“国家的孩子”,用牛奶和羊肉将他们养大。许多孩子长大后成为医生、教师,反哺草原,留下“民族大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