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 问题探讨: 你自己所呼出的二氧化碳都去了哪里? 思考与讨论: 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以什么形式、通过哪些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一、碳循环: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碳循环 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CO2库 燃 烧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植物 动物 摄食 微 生 物 的 分解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 泥炭、煤、石油 化能合成作 用 1.碳循环的形式: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主要是CO2; CO2和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能合成作用 碳循环的特点: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注意: 1.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大气中的CO2库 化石燃料 (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_____作用和_____作用。 (4)在生物群落内部,碳通过_____,以含____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3)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 碳以_____的形式循环. (2)碳进入大气的途径有:_____ 光合 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 CO2 碳 练习: 食物链和食物网 化能合成 2.下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简图,图中的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的何种组成成分? 乙为生产者,丙为分解者,甲为消费者 (变式)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什么 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1、图中A、B、C、D各指什么 2、 图中①~⑤又分别指什么生理作用 C 3右图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关系图解示意图,请分别回答如下问题: D A B ① ③ ⑤ ④ ② 生产者 无机环境 消费者 分解者 C D A B ① ③ ⑤ ④ ② 生产者 无机环境 消费者 分解者 3、与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_____. 4、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微生物分解作用 线粒体、叶绿体 C 二.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 等基本元素,在 和 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过程,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H、O、N、P、S 无机环境 生物 群落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注意: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而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 2.范围: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 3.循环: 【思考】 目前碳循环出现的障碍是什么? 大气中CO2含量升高。 温室效应的控制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为此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在日本东京有关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基于物质循环具有_____的特点。 下图是一幅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宣传画 全球性 社会热点: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 CO2 (主要)过多 2、CO2增多的原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3、温室效应的危害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CO2含量 风能 太阳能 潮汐能 地热能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