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489350

5《 七律·长征》 课件+教案+作业单(共43张PPT)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34466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七律·长征,课件,教案,作业,43张,PPT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等四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 开场:屏幕前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五课《七律 长征》。 (一)单元导读,整体感知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二单元的单元主题和单元要素。 请同学们打开单元导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这是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七律 长征》是二单元中的第一课。 作者毛泽东。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七律 长征》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 (二)理解诗体,初知长征 1.理解诗体,正确读诗 ①了解诗体 先来读一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整首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诗中两句为一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长征则是这首诗的题目。 ②正音正读 屏幕上的这几个词同学们会读吗? wēi yí páng bó ní wán mín shān 逶 迤 磅 礴 泥 丸 岷 山 相信大家都读对了,那就认真听老师朗读这首诗。 同学们自己也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读好节奏。 2.了解诗题,简介长征 课前,同学们对长征进行了了解。长征指工农红军1934-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三)诵读诗文,探究诗情 1.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①聚焦首联 读了诗文,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长征给你留下的印象,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字? 同学们都答对了,“难”。长征难在哪里呢?请默读屏幕上的这段资料。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于从福建、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一路翻山越岭,穿过11个省份,总共爬过18座山脉。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高山严重缺氧,红军身着单衣。强烈的阳光会造成雪盲,稍有不慎便会坠崖而牺牲。茫茫草原600里,人迹罕至,红军缺衣少食、缺医少药。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共渡过24条长河。敌人围追堵截,红军历经战斗300多次。最终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长征胜利结束。这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 同学们一定发现了。 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时间长! 穿过11个省、18座大山、24条长河,二万五千余里的征程———行程远! 险山恶水、孤立无援、缺衣少食、缺医少药、敌军围堵———条件苦! 让我们再来看首联,上句中一个“难”字写出了长征的艰难。下句中“万水千山” 概括了长征的途中遇到的险山恶水和一切艰难险阻。 ②体会精神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不怕”就是毫不惧怕,“只等闲”的意思是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这样的艰难险阻,诗人先是铿锵有力地说 “不怕”,随后又将困难轻轻一描表示“只等闲”,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师和同学们想的一样,从“不怕”和“只等闲”中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一联吧。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品读诗句,想象、感受 接下来,我们继续与诗文对话,与作者对话,去品味这段艰苦岁月,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 请同学们默读诗文后三联,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长征的“难”? (1)聚焦颔联,感受“山” 险 ①理解诗意,感受艰难 让我们先来看颔联。 这一句中的“逶迤”和“磅礴”比较难理解。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字的构成。 “逶迤”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