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521

《花未眠》教案[上学期]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113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花未眠,教案,学期
  • cover
《花未眠》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揣摩文章的主旨。 2、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解读文中的一些重要语句。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为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引出川端康成的《花未眠》。 二、初步熟悉课文 1、朗读全文 2、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哀伤的美” 3、理解“哀伤的美” A、与作者的身世,遭遇有关(介绍作者) B、盛开预示着衰败凋零(联系实际) C、无人欣赏 4、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我要活下去!” 三、深入揣摩课文 1、小组讨论 2、相互交流 大致解决以下问题: (第2节)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第3节)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第4节)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第4节)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第5节)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第5节)光凭头脑的想象是困难的。 (第6节)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 (第9节)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第10节)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四、总结 “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就决不会泯灭。”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课堂实录 花未眠 川端康成 师: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作《海棠》,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多媒体显示)。 师:无独有偶,有一位日本作家对此也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们轻声诉说出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着我们寻找这哀伤的源头。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花未眠》。 (多媒体显示文章题目和作者)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不过这样的文章需要我们反复诵读,请大家一起把文章朗读一遍。老师有个要求,在读的时候把你认为重要或者难理解的字词句做上标志,读后我们一起交流。 生:(齐读课文) 师:好,读完了,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啊? 生:好!(自信) 师:(微笑)好,很自信,那好在什么地方啊? 生1:我觉得都把感情读出来了。 生2:老师,我觉得不好! 师:(惊讶)噢,那你说不好在什么地方啊? 生2:我觉得大家读得太快了,应该再慢一点。 师:那你说为什么要慢一点呢? 生2:因为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低沉的、哀伤的。 师:那你能从文章中找出证据吗? (学生们兴奋起来,异口同声地回答):它的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师:(板书“哀伤的美”)哦,课文的第二段已经告诉我们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哀伤的了。那么我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段,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好吗? 生:好! 师:大家推荐一位吧。 生:(互相推荐) 师:好,这位同学你来试试吧。 生3(朗读) 师:怎样? 生:(鼓掌)好! 师:老师有个疑问,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为什么有一种哀伤的感觉呢,何况是在它盛放的时候? 生4:这跟他的心情有关。 师:那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生4:他很不开心。 师:为什么不开心呢? 生4:因为那时战争刚结束,作者忧国忧民。 师:不错!课文写于1950年,确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 那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很难为情)不知道。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 (生沉默) 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