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生命》教学 课标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和“自尊自 强”。“认识自我”中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 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硼意志,陶 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自尊自强”中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 是:“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相应部分还有“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 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 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材分析 本次课上课内容为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珍视生命》的第一框,课题是《守护生命。》时首本课先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并实践对生命的敬畏,珍爱自己的申明,关怀他人生命,自觉走上道德生活。其次,结合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学会从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两方面来守护生命,引领学生既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培养维护健康、危机情形下自救自护的意识和能力,又要追求充盈的精神生活,满足生命的精神需求。这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起到了“承上”的作用。所以,《守护生命》在本课中处于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比小学生有了更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眼界,获得的信息量较大。但他们对事物或观点的分辨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尚不甚强,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所见到的社会现象不能全面分析,容易陷入迷茫和彷徨,经常只看到社会上消极的东西,缺乏正确的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本课时就是针对中学生这种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的。通过教与学、活动与体验等,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情怀,使学生从认识生命到探究 生命的意义,明白要珍爱生命,守护生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价值观,实现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视生命,对生命负责,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爱护身体,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认同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守护精神家园。 2.能力目标: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以真善美为标准,作出在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3.知识目标:知道怎样爱护身体,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知道怎样养护精神,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爱护身体,掌握自救自护相关技能。 教学难点:养护精神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讲授法、模拟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分析总结法 八、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相信自己》 1.语言导入,启动思维2min 有人说过:人的生命是1,而财富、名誉、感情都是后面的0,只有当1存在,后面的0才会有意义,当1消逝,所有的0都没有意义。我们的身体是那么的重要,那我们真的把我们的身体照顾好了吗?老师想找一位小记者采访一下咱们班同学的饮食、睡眠、卫生等习惯,有没有愿意给老师当小记者的同学呢? 准备记者证,记者卡 记者采访3min 2.生命长度,爱护身体 小记者采访结束,简单总结采访结果1min 过渡:咱们班的同学有少部分的同学不吃早餐,睡眠时间较少,那咱们 端棻的全体学生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 PPT展示图片(学生用餐、休息等实际图片) 根据采访和图片总结:我们要培养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总结:2min 教师点拨:合理饮食,有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爱惜健康,拒绝不良生活习惯。守护生命,首先要做到爱护身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