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课 造型各异的建筑 1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新美术课标准中第二学段(3~4年级)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为,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作欲望。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造型特点,学习运用泥板成型的方法塑造不同造型的新颖的建筑作品,体验泥板造型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理论依据 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泥板成型的基本技法。采用小组合作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学习泥板成型的基本技法,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采用三页设计,《绿釉陶楼》,是东汉时期随葬用的建筑物模型,楼体可分拆组装,菱格方窗体现了东方古典艺术的含蓄之美。书中还提供了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风格特点的建筑图片,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西建筑的艺术特点开阔学生的视野。制作步骤图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直观依据。通过欣赏分析学生自己创作的泥板建筑作品,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创作欲望。 本课从纵向上,与《漂亮的童话城堡》一课联系紧密,学过以绘画、剪贴等平面造型表现建筑,还有《玩泥巴》、《小花垫》、《好看的器物》、《我喜欢的动物》、《多样的小饰品》等课业,可以说很多方面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的学习《动态之美三》、《城市雕塑》、《民间泥塑》、《泥塑-古建筑》做了铺垫。横向上与本册中第2课《环保建筑》、15课《北京的城楼(一)》、16课《北京的城楼(二)》同属以建筑内容为表现主题的知识单元,之前的学习为本课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素材。在整套教材中,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情况: 我校四年级学生处在学习的转型期,对事物的观察力敏锐,注意力已由平面转向立体,而且对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喜欢接触新知识,求知欲较强。我校特色是泥塑,我校四年级这个班泥塑兴趣小组成员相对较多,学生接触陶泥制作的机会多,泥塑学习的兴趣浓厚。以掌握捏、团、揉、压、粘、、切、镶、等基本泥塑制作的技法,本课是学生知识、技能的延续和发展,通过本课将学习挖、卷、折、翻等新技法。另外我校是远郊区农村学校,多数学生不爱言表,对建筑的认识和了解停留在乡村小院和乡镇楼房建筑上,对制作造型新颖的建筑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 教学方式: (1)欣赏分析:通过欣赏可使学生直接感受泥板作品的艺术魅力,了解中外建筑艺术造型风格特点,提升他们的创意,运用泥板成型的基本技法制作出造型各异的建筑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审美情操。 (2)体验探究:让学生体验泥塑课的活动乐趣,给学生实践尝试的空间,在不断的体验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出新的知识和创想。 (3)小组合作: 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树立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感受泥塑课中成员合作分工形成的强大力量。 教学手段:观察分析法、直观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 技术准备:课件、教师范作、学生作品、photoshop处理图片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 简单了解泥板塑造建筑模型的悠久历史及中外建筑的造型特点。 技能:用泥板成型的基本技法创作造型新颖的建筑作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建筑和泥塑建筑作品的造型、结构的观察分析,学习用基本形体概括物象的造型特点。 (2)通过观察、探究、体验、示范等过程,学习运用泥板成型的基本方法塑造表现新颖的建筑作品,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