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生态平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中的第四课《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分析使学生知道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人的任何过度行为,都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为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去做。 科学研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分析推理,认识草原上的生态平衡关系和沙尘暴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草原上的生态平衡关系和沙尘暴的成因,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1. 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 2. 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 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准备: 相关资料及图片,沙尘暴影像。 教学过程: 一、建立生态平衡概念。 1. 讲述: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食物链,许多纵横交叉的食物链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张张更为复杂的食物网。这些生物与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课件出示概念,教师板书:生态系统) 2. 理解生态平衡。 教师边放课件边说:比如,海洋里有很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和整个海洋环境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里的生物和周围的环境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这是什么生态系统?(没错,是池塘生态系统);那这个呢?(对了,草原生态系统) 师:谁来说说,草原上一般有哪些生物?(牛羊马还有它们的天敌,各种花草,还有很多微生物) 师: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食物联系? (草→牛、羊、马→狮子、狼) 师讲述: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它们之间常常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生态系统就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课件出示概念,教师板书:生态平衡) 3.(出示表格) 师:这张表格统计的是某草原2009年到2011年各种生物的数量,假设2009年生态系统是平衡的,这么多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生活在草原上,草的面积与以往差不多,也就是说草原基本上没遭破坏。那对照2009年的数据,你认为,2010年这个草原的生态系统是否平衡?2011年呢?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草 10000公顷 11500公顷 7000公顷 牛 500头 480头 800头 羊 600只 560只 1200只 马 250匹 220匹 350匹 狼 180头 193头 82头 狮子 90只 86只 35只 师: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师:猜一猜,狼和狮子的数量为什么一下子少了这么多?(可能疾病,更有可能是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了大肆的捕杀) 4.了解白尾鹿的故事 师: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就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人们因为喜欢一种叫白尾鹿的生物,就大量的捕杀了它的天敌———狼和美洲狮,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49页,了解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狼、美洲狮和白尾鹿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2)造成白尾鹿数量过大的原因是什么? (3)白尾鹿数量过多带来了什么问题? (4)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学家,你将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通过白尾鹿的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二、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1.师:看来,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2.师: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还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