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64869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课件 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

日期:2025-02-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3865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 cover
(课件网) 第七单元 曹禺与《北京人》 基础知识梳理 课堂互动探究 文本预习必知 知能优化演练 课堂目标导航 第七单元 课堂目标导航 1.了解曹禺“诗化戏剧”的艺术特征. 2.认识戏剧人物性格的展示与戏剧主题思想的关系. 3.理解曹禺关于《北京人》是喜剧的说明,从而拓宽学生对于喜剧类型的认识. 文本预习必知 一、作品简介 《北京人》写于1941年,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衰败,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北京人》为曹禺剧作的又一艺术高峰。他再一次回到自己所熟悉的旧家庭的题材,对封建主义作了抽筋剔骨的批判。 假如说《雷雨》侧重于伦理道德关系的批判,《北京人》则企图对整个封建文化传统作清算。曾家是衰弱的封建社会的缩影,曾经有过的诗书礼仪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各种要账的逼上门来,它的世家儿孙精神上更趋于颓败———家长曾皓生活中唯一的“快慰”就是一遍遍油漆为自己准备的棺材,这正是一个封建僵尸的象征, 曾文清这位天资聪敏心地善良的封建士大夫,精神上已完全瘫痪,成了徒有“生命空壳”的“多余人”。人类祖先“北京人”的纯朴、勇敢与健康已为封建文化的苍白、消沉与病态所替代。剧作家力图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找到通往新生活的精神力量。 二、点击背景 作者在《曹禺选集·后记》中说的:“写《北京人》时,我的诅咒比较明确些了,那种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是早晚要进棺材的!他们在争抢着寿木.而这个人世,需要更新的血液和生命.”但是,当曹禺在刚刚创作了反映抗战生活的《蜕变》之后,一下子又回到他开始话剧创作时的封建大家庭的旧题材的时候,大家都盼望着能更深 刻更尖锐地揭示出社会现实的根本矛盾的时候,盼来的却是一部与抗战现实几乎无关的作品,因此,人们将《北京人》看成是作者“于失望之余,悲哀心情的表现”,批评他“转换了方向”,“唱起了他悲哀的旧调”等等.《北京人》虽然重新回到了封建家庭的旧题材上,但这一“回归”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通过曾家三代人的自我沉沦,以及远古北京人、未来北 京人与以曾家为代表的现实北京人的对比,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挖掘了封建阶级必然走向没落与崩溃的根本原因.正如钱理群所说,这是在作者已经走出了生命的“郁热期”,进入了生命的“沉静”状态之后,一次新的发展,是曹禺追求已久的由“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的转变,是曹禺“走向契诃夫”宿愿的实现,是曹禺戏剧的一个新的高峰. 三、资料链接 话剧 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比其他戏剧形式更接近真实生活。西方一般通称戏剧。我国话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称文明戏或新剧。 曾在上海、武汉等地盛行,后渐衰落。影响较大的团体有春柳社、春阳社等。五四运动后,现代话剧兴起,称爱美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改称话剧。 基础知识梳理 三、词义 (1)释义 寥落:稀疏,稀少,冷落.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呻吟:指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纤巧:细小,指艺术风格上的小巧柔弱. 堕落:道德方面下落至可耻或可鄙的程度. 唠叨:说话写文章啰嗦、不简洁。 累赘:多余;麻烦。亦指使人感到多余、麻烦的事物。形容文字繁复或语言啰嗦。 踌躇:犹豫不决。 戕害:残害。 嗫嚅:想说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 荡漾:飘荡,起伏不定。 踽踽:一个人独行的样子。 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一塌糊涂: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2)辨析 四、典句 1.这是人类的祖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