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651075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4.14白天与黑夜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1次 大小:373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青岛,三制,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 cover
《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天与黑夜》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里的第一课,研究的是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引导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同一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材在第一个环节中以图文的形式一方面呈现了人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索历程,认识到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进步。第二环节研究昼夜更替的原因,书中呈现地球自转的模拟图,呈现模拟昼夜成因的场景图,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探究空间,本环节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学情分析 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变换的现象,是学生每天都会看到的现象,也会对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做出自己的解释,六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他们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这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假设及验证的探究过程中。 学习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引导学生转变认识事物的思维角度,感受相对运动。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和小资料,探究昼夜更替的原因。 难点:理解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引起昼夜交替。 评价任务 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 2.知道地球的自转引起昼夜交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等。 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记录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学生猜想、回答。 3.白天与黑夜的形成是一种有趣的现象,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地球上的白天与黑夜。《板书课题:白天与黑夜》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 1.利用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学者有关“地心说”的内容。 2.提出问题: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3.学生讨论交流。 4.师生共同研讨找出“地心说”解释昼夜成因的缺陷。 5.展示哥白尼“日心说”的内容,简述:哥白尼认为,太阳是中心,太阳是不动的,而是地球在动,地球在绕着太阳转的同时也在绕着自己的地轴转动,也就是自转。 6.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月亮等天体围绕太阳运行的情境,帮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力,建立宇宙空间的概念。师生共同分析“日心说”观点。 活动二:研究昼夜更替的原因。 (一)猜想与假设。 1.师:在连续24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白天和黑夜) 2.是不是白天永远都是白天,黑夜永远都是黑夜?(不是)。白天和黑夜是怎么样出现的?(交替出现) 问题: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有白天与黑夜之分,这是为什么? 3.学生猜测、讨论后。 (二)模拟与实验。 1.阅读资料,了解地球的自转现象。 2.(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3.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 第一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围着手电筒转,自己不转。 第二种: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第三种:手电筒不动,地球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