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711324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文本解读与学导练 学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7次 大小:624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3课,植树的牧羊人,文本,解读,学导,学案
  • cover
部编版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文本解读与学导练 文本解读 1、以前题目为《植树的男人》,现在改为《植树的牧羊人》,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植树的男人》这个题目比较平常,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在读者未读文本之前,设置悬念,可以引起读者兴趣,读者会猜想牧羊人不去放羊吗?为什么跑去种树了?是什么原因让他去植树了,带着猜想进入文本。 读了文本之后,读者可以发现牧羊人生活的主轴是植树,羊会吃掉小树苗,他便不再养羊,改养蜜蜂,可见养羊还是养蜜蜂,他并不在意,只要能维持生活即可,而植树是一定要坚持的,因为树能够给他带来生命力。因此,《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更能令人感动,也更能体现牧羊人作为一个普通人,不慕名利,一心一意坚持一件毫无功利之心事情的高贵品质。 2、为什么第1、2自然段要花这么多时间来写我找不到水,这些与牧羊人无关的描写,等到第三自然段,牧羊人才缓缓出场? 第2段看似无关,实则非常重要,用我的视角,非常详细的笔墨写了高原以前的如同废墟般的样子,与后文高原另外的样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非常自然 3、“我打消在这里过夜的念头”是因为这里了无生气、没有水源,如同废墟。 “我提出在牧羊人家里多待一天”是因为我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此外,和牧羊人待在一起,我感到心理很平静。 4、对比写法: (1)高原以前的样子与现在样子的对比 (2)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形成对比:以前是功利的,看到老人种树的时候我问”这块地是你的吗?“可见在我心里,是带有某种世俗的看法,不利己的、没有目的的事情是不做的。战争结束后,“我只得到一笔微博的酬劳”“只”字可见我的心里是略带不满的,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沉重的危险代价,所得到的回报很少。后来的我被牧羊人所感动,“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此时是不带任何目的的。 (3)高原以前的人与老人的对比。在文章之初,作者提出这是一个废弃的村庄,有倒塌的房屋、教堂、水井。可知道高原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一毛之地的,再由14段最后一句话”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再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高原可能是由于人们的过度开发而毁灭的,毁灭后,人们没有选择重建家园,而是选择了离开,但是原本不在山上的牧羊人却在此时来到了山上,凭自己之力,创造家园,家园恢复后,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村子,村庄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4)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有战争前有战争后。 (5)但是可以窥见,无论外界发生了什么,无论外界怎样变化,唯一不变的是牧羊人。什么都没有影响到牧羊人的本心,正如文章中多次强调的一般,“没有什么能打乱他的生活”“战争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首先感动于他的慷慨无私,其次感动于他默默无闻,一直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的本心从来没有改变! 5、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1)房间里收拾得整整齐齐,餐具洗的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细心、爱干净、井井有条,不会因为环境就放弃对自己的要求 (2)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捡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课又大又好的橡子 ———做事认真、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很有要求。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 ———纯粹、无功利心 (4)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以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 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作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一个可怜的、但是看淡生死的、超越世俗的人。经历了这么多挫折,他没有堕落与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