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714188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优质课件】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724411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
  • cover
(课件网) 13.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免费获取课文朗读资源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录 壹 新课导读 贰 字词积累 叁 诗词浅析 肆 诗词赏析 壹 新课导读 趣味引入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李白这位大诗人的心灵吧!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称“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其诗风飘逸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助读资料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贰 字词积累 古今异义 江入大荒流: ( ) 仍怜故乡水 ( ) 古义:长江;今义:大河 古义:喜爱;今义:可怜 理解词语 远: 楚国: 平野: 江: 大荒: 远自。 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坦广阔的原野。 长江。 辽远无际的荒原。 理解词语 月下飞天镜: 仍: 怜: 故乡水: 万里: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依然。 喜爱。 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称作故乡。 辽远无际的荒原。 喻行程之远。 叁 诗词浅析 初读诗词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初读感知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肆 诗词赏析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诗词详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词详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诗词详解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诗词详解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诗词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