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下册《暴风雨》教学设计 课题 交响曲《暴风雨》 课型或模块 欣赏课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交响曲气势磅礴的音乐表现力,体会大自然的变幻无常,认识“交响乐之父”贝多芬。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想、动动、听听、画画、看看、讲讲、奏奏、演演”等艺术体验形式,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手段塑造音乐形象。 知识与技能 能哼唱描述阿尔卑斯山牧歌风格的音乐主题,能够利用生活中的物件或身体进行音效效模拟。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感受交响乐《暴风雨》,能够利用生活中的物件或身体进行音效模拟。 教学难点 哼唱描述阿尔卑斯山牧歌风格的音乐主题,并能运用音效模拟一场《暴风雨》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课是“享受音乐”系列的一个内容,本课通过聆听、演唱名家的作品,让学生在经典、优秀的名作中去感受音乐综合要素的表现作用,能记忆名家名作的音乐主题。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听唱法、引导法、体验法和小组探究法为主要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学用具及 媒体运用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导 入 阶 段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春天过去了,夏天的脚步近了,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播放雷雨声) 师生问好! 生:雷声、雨声...... 多媒体课件 师生 互评。 采用情景导入让学生从声音开始回忆夏天的暴风雨,让学生说出感受对音乐的理解有帮助。 师:“夏天里我们经常会遇到暴风雨,你害怕吗?要是在路上突遇暴雨你怎么办?” 学生回忆情境。 师:夏天的暴风雨后,有时我们会看见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你可以把这雨后的彩虹画出来吗? 学生进行绘画。 播放雨后彩虹主题音乐两次3分钟 通过绘画的形式勾起学生对雨后彩虹的回忆,在绘画中首次聆听及熟悉音乐主题。 在黑板展示2-3幅优秀雨后彩虹作品,请学生说说雨后出现彩虹心中的感受。 学生说感受。 展 开 阶 段 师:雨后的彩虹如此的绚丽,那暴风雨的画面又是如何呢?画面很震撼吧!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到35页。 学生回忆。 多媒体课件同步展示 卡纸揭示课题 师生 互评。 加深对暴风雨场景的印象。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著名的《暴风雨》吧!(播放交响曲《暴风雨》全曲) 在每个场景开始时加上几句简单的介绍以渲染场景。 学生认真聆听。 每乐段的简单介绍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内容。 揭示课题交响曲《暴风雨》,简介作曲家贝多芬。 展 开 阶 段 1、看图片,分段聆听音乐。 2、欣赏前提示学生感受音乐的变化(强弱、乐器等等) 3、第1-6幅图画每段聆听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听出是什么乐器演奏。 认真聆听音乐 结合课件及学生的图画作品 师生 互评。 通过分段聆听能够说出演奏的乐器、力度的变化及感受。 第7幅图画,彩虹出现,第一遍聆听请学生起立,自由律动表达自己雨后的心情。 学生自由律动。 能够自由律动感受音乐,能哼唱音乐主题。 请学生说说对这段音乐的理解及感受。教师简介这段主题是阿尔卑斯山牧歌风格。 第二遍边听边哼唱,用lu哼唱。(1-2次) 边自由律动边哼唱表达雨后的心情。 拓 展 阶 段 师:同学们做得真棒!那你们能用身边的物件模拟狂风雷电声吗? 学生尝试模拟声响并进行回答。 多媒体课件同步展示 师生 互评。 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别用拍桌子、奶粉罐(提前准备)、拍手、哼唱“wu”等形式进行模拟,让学生自选较合适的音效进行音效模拟。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音效模拟。 将学生分三小组:雷声组、风声组、雨声组; 分别用:敲击奶粉罐、哼唱“wu”、拍手进行模拟。 用不同的动作敲击模拟声响。 让孩子能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音效模拟。 师生合作,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运用音效一起模拟一场《暴风雨》。最后彩虹出现,让全部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