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85490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日期:2025-10-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18909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盛唐,伟业,奠基人,唐太宗
  • cover
课件22张PPT。第二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考试说明: 唐 太 宗 高考指导意见: “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朝的历史要素: 1. 时间:618年~907年 2.都城:长安 3. 时代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注意联系必修教材中关于唐朝的主要内容)5.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 (618年~907年)衰落奠基发展鼎盛灭亡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唐末起义 藩镇灭唐建立李渊建唐2、玄武门之变——— 取得皇位(原因、过程、性质 联系课本第9页学思之窗)二、贞观之治:一、东征西讨定基业(军事统一全国)1、战争:随父起兵——— 618年推翻隋朝统治1、“治”或“盛世”的概念:2、出现的原因(客观、主观)3、表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4、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及其体现二、贞观之治:第二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599 — 626 — 649) ★用史实说明唐太宗以“存百姓”思想治国二、贞观之治(一)含义: 唐太宗统治期间,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促成了唐朝社会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升平景象 。 贞观是唐太宗年号,历史上把唐太宗时期的繁荣局面称为“贞观之治”。(二)原因 ①客观: 隋的繁荣,为唐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民族关系的融洽,对外交流的频繁,科技的进步 ②主观: 吸取隋朝亡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唐太宗的雄才大略和励精图治完善科举制度, 提高进士地位。延揽人才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三)“治”的表现 1.政治方面:以“存百姓”思想治国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制定《唐律》,仁义为本,慎用刑法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 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5.对外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来文化 兼收并蓄3.文化方面思考1:此材料体现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政要》“存百姓”思想 即民本思想思考2:唐太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认识到人民力量强大思考3:贞观之治中哪些措施体现了民本思想?(见课本第9页)(四)“治”的结果: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外交方发展,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升平景象 。 魏 征“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 材料二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内举不避亲 (长孙无忌)外举不避仇 (魏征)用人不问出身 (程咬金)用人扬长避短 (“房谋杜断”)这一材料反映唐太宗什么政治特色?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摘自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1)材料三.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有。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材料四 (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2) 该材料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意在以“存百姓”思想治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自我测评: 2003广东高考问答题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