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7 诗三首 短歌行 第二单元 1 3 4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5 课文小结 2 6 布置作业 课文导入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复习曹操《观沧海》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感受诗中作者起伏变化的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恒,统一北方。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谥号魏武帝。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写作背景 建安风骨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刘桢、徐干、阮瑀、应玚 何谓“风骨”? 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感情与语言的凝聚形成的一种力度美。 忧时伤乱 悲叹人生短暂 渴望不朽功业 悲凉慷慨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诗句都是四字句,就称之为“短歌”。其中,“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解题 整体感知 1、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忧 2、忧在诗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找出诗句分析欣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贤才难得,功业抱憾 叹 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忧 喜 群贤毕至,相知相悦 求贤不得,忧不可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 志 求贤不得,反复沉吟 求贤既得,尽礼娱宾 贤才无依,渴望归己 虚心纳贤,天下归一 忧 喜 全诗着眼点: 忧 功业未就 贤才难得 全诗落脚点: 志 一统天下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歌主旨 研读课文 探讨写法 诗人是如何曲折地表达出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1.引用典故不着痕迹。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化用《管子形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达了收服人心,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2.运用修辞形象生动。 一连串的比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 “比兴”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喻人生短促。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等。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