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燕歌行并序 一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边塞诗。 二 、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三 、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课堂导入 祖国是我们永远的母亲,爱国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将士纵横沙场,文人泼墨边疆。猎猎朔风冲天怒吼,茫茫荒漠对云长接,潇潇壮士皓首难归。边疆寒苦,英雄沥血。下面让我们一同穿越历史,走进那“大漠穷秋塞草腓”的盛唐边塞,去聆听那“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战争悲歌———《燕歌行》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一)了解作者 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高适生于702年。他早先家境贫困。 教学过程 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及为国立功的抱负。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高岑”。高适的边塞诗,气骨遒劲,笔力浑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对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揭露的也很深刻。《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 二、背景介绍 (二)创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教学过程 三、初步感知 (一)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教学过程 三、初步感知 教学过程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哪些人? 哪些景? 事: 人: 景: 战争 将帅 士卒(征人) 思妇 塞外秋景 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三、初步感知 教学过程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 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 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 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 死斗心愿怀念李广 燕歌行 三、初步感知 (二)诗意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