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彩和表达作用。品语言,体会“哀”。 1.两点三刻:对时间交代的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永志不忘,刻骨铭心,可见悲痛之情。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2.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由崇敬自然哀伤。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3.停止思想:不说去世,是不忍。亲人去世,谁忍心说去世呢?可见悲痛之深。讳饰的修辞。也切合马克思的身份,暗含了对战友生命不息,思想不止的崇敬。 4.还不到两分钟:“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两分钟,强调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饱含了作者对战友溘然辞世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深深遗憾。 5.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朴素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可谓语淡情浓。 (2)思维发展与提升 议论文一般有观点鲜明、用词准确、结构严谨的特点。本文又是议论文和演讲辞结合的典范,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本文表情达意、表现形象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精品。所以,教学的重要应该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和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演说词、悼词,或文体意义上的议论文,它具有文质兼美的特质,是一篇真善美充盈在字里行间的美文。它不但给人以教益和启迪,也给人以美感和享受,因此,它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深邃、缜密的思维之美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力量,思维的过程本身也是美的创造过程。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类思维的智慧。他认为,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那深邃、缜密的思维将这美妙的比喻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折服和赞叹,给人以无尽的审美享受。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养料和人文精神的课文。 1.开启思想闸门。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今天跨世纪中学生的精神养料。 2.进行人格熏陶。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 3.感受时代脉搏。不能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学一篇“外国文言文”,而应在分析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联系当今中国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深深感到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明确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悼词,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也是演讲辞的一种,具有演讲辞的某些特征。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马克思的革命事迹及功绩,感受他的人格力量。 3.赏析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体会富于逻辑性和概括性的语言。 三、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基本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伟大的友谊。因此,本文的情感基调较容易把握。但是,面对公众,同样也是伟大人物的恩格斯,给马克思的悼词中呈现不可能,也不可以仅仅是悲痛。这篇文章的感人至深,成为经典,富有魅力,在于它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概括性,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