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99625

2013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精品学案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日期:2025-10-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3次 大小:3029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13年,高中,人教,历史,必修,同步
  • cover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2.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学习重点 1.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重农抑商。 3.“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三、学习难点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自主学习】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由公有到私有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土地国有(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即“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②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③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2)瓦解: 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②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④税制改革: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注:井田制的发展历程:开始实行:夏→发展:商→鼎盛: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2)抑制土地兼并 ①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②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③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注:1. 封建土地私有制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历代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都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其根源就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原因: (1)根本原因: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统治者为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主要表现: (1)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2)西汉: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3. 影响: (1)积极:保护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2)消极: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直接原因: 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表现: (1)明朝: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