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048490

冀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5.探索焦点透视》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8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348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5.探索焦点透视,教学设计
  • cover
《探索焦点透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探索焦点透视》是初中七年级冀美版美术下册第五课。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引导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石膏立方体,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教具准备: 立方体 直尺 教学过程: 写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的课题是,探索焦点透视,明确课题。 一、 导入主题 师: 我们在绘画时, 画出的物体常常感觉没有立体感,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塑造三维空间的立体深远的空间效果呢?师: 下面就让我们认真观察几张图片来思考图片的相同点是什么?。 (出示幻灯片) 看图过程中请大家找出图片的相同点, 透视现象: (客观物体因与人眼(视点) 的远近距离和空间方位的不同, 在视觉上引起近大远小、 近宽远窄或近长远短近高远低等形象变化, 称作“透视现象”。 ) 师: 通过对以上几张图片的认真观察与分析, 你找到了哪些规律?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 物体近大远小、 近宽远窄、 近高远低等。 师: 对! 像这样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近大远小、 近宽远窄、 近高远低等都是属于透视现象。(运用透视规律描绘物体形象, 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最基本的方法。) 并指出: 我们在绘画时, 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 是因为画面中没有这些现象的存在,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去了解透视, 运用透视规律来绘画。 二、透视的几个基本术语和概念 师: 在讲解透视知识之前呢,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些透视中的基本术语。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 了解透视术语。) 1. 视 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 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 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在开阔的野外, 人眼平视时, 眼睛的高度等于视平线的高度, 视平线就是地平线, 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视平线是随作画者的眼睛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 人仰视时视平线在地平线的上方, 人俯视时, 视平线在地平线下方。 3. 消失点———就是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上的点, 又叫灭点。 4. 主 点———在视平线上正对视点的一点, 又叫心点。 5. 余 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 一站一坐, 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并找出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 心点、 视平线加以描述。 (回到上方图片) 接着让更多的学生分析图片中绘画者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 视平线。 三、 透视图的分类: (1): 一点透视(平行透视)(2) 两点透视(成角透视) 展开分析: 平行透视: 客观物体(指立方体) 的前面与画面平行, 底面与地平面平行; 视平线上只有一个消失点(心点); 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都消失于心点。 成角透视: 客观物体(指立方体) 的任何一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 底面与地平面平行; 视平线上有左右两个消失点。 在日常生活活中, 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 近处的大, 远处的小; 同样高的物体, 近处的高, 远处的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