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44052

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7次 大小:637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一,学期
  • cover
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组卷网,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文体,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 ②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换的枢纽。唐宋众体兼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如此特征和面貌?唐宋文化是贯通、通变型文化,通变特色影响极广,也包含文体。文化的融通,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③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规则并非不变,它具有灵活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 ④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较机械。运用文体之“人”,是既讲规则,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设计新规则,又能打破旧机制,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如杜甫、欧阳修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能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得到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融汇到同一作品中。 ⑤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能得出新颖的见解和结论,凝练出可资借鉴的“精华”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相比,中国古代文体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B.“贯通”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这种交流和互动,同样体现在杜甫、苏轼等文学大家身上。 C.“驾驭”体现了创作者对文体的控制改造能力,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 D.“贯通”和“驾驭”是解读古代文体的关键词。从这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从关键词的维度去研究中国古代文体的观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