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52572

8《时间的脚印》教案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471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时间的脚印,教案
  • cover
8 时间的脚印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岩石、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长毛象图片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段号 并回答共几段? 明确: 共31段 2.看哪一组同学最先标出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分别是哪些? 明确: 9段(1、5、7、11、13、18、22、24、27) 3.以上所说的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明确: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 4.根据课文内容分段 明确: 第一段:(1—4)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 第二段:(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段:(30—31)阐述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细节探究 1.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提示一:读第7—18段。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一:读第19—21自然段。 提示二: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一:读第22—26自然段。 提示二: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 明确: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6.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 第5段:总领下文 第6段: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 第7段:过渡,引起下文 第8段: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 第9段: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 第10、11段: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第12段:雨水的作用 第13段:生物的作用 第14段:人的作用 第15—17段:岩石生存的原因 第18—21段:岩石生存的结果 第9段跟第10—14段关系是由概括到具体;第8段跟第9—14段关系是由结果到原因;第15—17跟第18—21段关系是由原因到结果;第5—6段跟第7—21段关系是由总到分。所以第5--21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7.小结 明确: 通过岩石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生物的状况及上亿年的时间的痕迹,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失的活动。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