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60051

【教案】1.1.2 第一节 第2课时 产生时差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

日期:2024-06-0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6108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版,选择性,必修,单元,教案,1.1.2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第一节 地球自转的意义 第2课时 产生时差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素养解读 1.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实际解释产生地方时差的原因,理解时区的划分及世界时区分布。2.学会时差计算的方法,运用综合思维理解日期变更的原因及影响。3.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时间的计算和日期换算,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提高地理实践力。 探究 时差与日期变更 [必备基础] 1.地方时 (1)地方时产生 (2)规律 ①数值特征 ②分布特征: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2.时区与区时 (1)时区划分 原因 地方时的计时方法很不方便 时区 由图可知,全球共划为24个时区。中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向东西各跨7.5°;东西十二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由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向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15° 规律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每向东跨1个时区,时间早1小时;每向西跨1个时区,时间晚1小时 (2)区时 界定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规律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微点拨] 东十二区是从东经172.5°向东到西经172.5°;而西十二区是从西经172.5°向西到东经172.5°,东西十二区的范围是相同的,都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 3.国际日界线 目的 避免日期的紊乱 内容 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分界线 意义 “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微点拨] 日期分界线除国际日界线外,还有自然日界线即零时时刻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关键能力] 1.地方时的计算 (1)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具体步骤 思路与步骤 案例参考 一定时确定出用以计算的参照时间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如NC;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如NA 二定向确定两点的相对东、西方向 图中已知D点时间,求E点的地方时,判断出E点位于D点以东,应选择“东加”;若求C点地方时,判断出C点位于D点以西,应选择“西减” 三定差确定两点的经度差 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线相差45°,即相差3个小时 四定值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60 如以D求E点地方时为12:00+=15:00,以B求F点地方时为24:00-=21:00 2.时区、时区中央经线和区时的推算或计算 时区的推算 时区中央经线的推算 区时的计算 公式 X÷15°=n+Δ(X为已知的某地经度,n为求得的整数,Δ为余数) 中央经线=n×15°(n为已知的某时区数) Tm=Tn±m、n两地的时区差(Tm、Tn为区时) 说明 ①Δ<7.5°时,时区数为n;Δ>7.5°时,时区数为(n+1)。②X为东(西)经度则n为东(西)时区 ①n为东(西)时区则中央经线为东(西)经度。②中央经线经度数分别加、减7.5°得到时区的经度范围 ①“东+西-”。②Tm>24,则区时为减去24,日期加一天。③Tm<0,则区时为加上24,日期减一天 示例 98°E所在的时区:98°÷15°=6+8°,因为8°>7.5°,所以时区数为东七(6+1)区 西九区中央经线=9×15°=135°W,范围为127.5°W~142.5°W 北京时间8时时,西五区的区时:T西五区=8:00-(8+5)=-5+24=19:00,日期比北京时间晚一天 3.两条日期变更线(日界线)的区别与联系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各地时刻依次推进,日期也随之变更。为了避免日期混乱,国际上人为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也称为国际日界线。时间自然推进中0:00(或24:00)所在经线也是两个日期的分界线,其区别与联系如下表所示: 国际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界线 180°经线,固定不变 不固定,可以是任何一条经线 时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