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力 教学设计思路:弹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弹力不仅是科学术语,也是生活用语.在常见的三种力中,理解难度和研究难度,介于重力和摩擦力之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学生的初中物理基础和生活经验、生活语言,弹力对学生而言没有新鲜感,弹力教学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弹力教学的重要性在于,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和实验,猜想探究,在研究弹力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弹力教学要着重渗透物理研究方法,强化学习过程的体验,使其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分析:由于教材对弹力的展开顺序是:弹力的产生、弹力的方向、弹力的大小;思维活动顺序是:观察———描述———猜想———操作———数学表达.都是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循序渐进展开的.所以本节前半段的学习任务,应着重突出观察和描述在思维中的重要地位,为后半段探究变量关系奠定基础;后半段的学习任务应突出猜想、操作和用数学表达变量关系.学习者分析:1.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尽管学生较为熟悉,生活中经常见到,但要真正理解弹力的产生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重心宜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体验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并能够自己总结出弹力的产生过程.2.对于弹簧产生弹力的大小的探究,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已有定性的了解,关键是要做好实验过程指导,尤其是采用做图法来处理实验数据.虽然在测物体加速度的实验中用过一次,但其中数学工具的运用毕竟是初高中物理衔接要处理的一个难题,所以更要加大指导力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的形变,知道什么是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不同情况下,上述弹力的方向.3.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胡克定律.过程与方法1.创设物理情境,通过对具体现象的分析,体会弹力是如何产生的.渗透物理研究方法.2.通过实验“放大了的微小形变”及其他常见的“放大”方法,知道把微小变化量放大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理解胡克定律,重点强化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的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微小量放大”方法的了解,体会物理方法的精妙,发展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规律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团队意识,加强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橡皮筋、橡皮泥、拉力器、弹簧、小车、装满水的较大气球、薄木板、瓶塞上插有细管的大玻璃瓶(最好用横截面是椭圆形的瓶)、平面镜、激光器、铁块.学生实验:铁架台、钢尺(50cm)、弹簧、钩码(若干)、坐标纸.教学过程:(一)引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常见力有重力、摩擦力等,还有一些平时比较熟悉的力,如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等,但对什么是弹力可能比较陌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弹力是无处不在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弹力的问题.(二)问题研究1.产生弹力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演示实验1:拉力器被拉伸.(由两名学生对拉)演示实验2:橡皮筋被拉长.演示实验3:弹簧被压缩.师:上面一组演示实验,都出现了弹力,那么这些产生弹力的物体有什么共同之处吗?生:观察现象并讨论、总结产生弹力的共同特点———物体发生形变.总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加波浪线的这段文字为板书,下同)学生自我感受:指压手臂、用手压弯尺子.2.是不是有形变的物体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教师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观察、思考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不是有形变的物体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演示实验4:按图1所示装置演示弹簧被小车压缩,放手后小车运动.演示实验5:按图2所示装置演示橡皮泥被小车压缩,放手后小车不动.师:可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