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故乡·情深》教案设计 教学课型:综合·探索 设计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18册中的“综合·探索”单元。教材以鲁迅的小说《故乡》为基础,由同学们改编为剧本,通过课本改编、剧本排练、舞美设计、汇报表演等一系列完整的课本剧的尝试,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了文学、戏剧、设计、绘画、舞美、等多个领域。将生活中的废报纸、篮球、牛皮纸、课桌、椅子、等物品,以智慧和充满发现力的双眼,赋予其“艺术”的生命。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诠释文学作品。同时他们活泼朝气的性格,富有创意的头脑,敢于尝试的胆量以及鲜明的个性,使其在课本剧的创作、表演中能有效地整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实践,相互碰撞出多维的艺术火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课本剧的尝试,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对文学作品作更深层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以课本剧为载体,让学生对编剧、排练、舞美、表演等要素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运用一些身边易得的材料进行创意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适当的表演技巧对剧本进行演绎。 教学重点:从艺术的角度对文字作品进行新的诠释。以艺术的眼光进行相关的实践。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能认识什么是课本剧。 教学难点:对课本剧进行富有创意的编排和场景设计。 教学准备:语文课本及改编的剧本、各种材料(如报纸、牛皮纸、篮球等学习用 品等) 教学活动环节 教 学 过 程 导入阶段 1、通过媒体超链接展示《拍手操》,活跃气氛。 2、选定课文,指生朗读引出课题,介绍作者故乡。 交流阶段 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展示) (1)改编剧本———课前由学生改编课本剧,课上呈现改编步骤; (2)剧本排练———分组、合作、探究;(由课代表分组,共同合作完成故乡的情节部分,探究人物形象); 集思广益 (3)舞美设计———服装、道具、场景;(各合作小组各显神通分头准备,把自己的创意、构思运用其中,老师协调各小组之间的工作和进度); 体验阶段 (4)汇报表———粉墨登场:创意道具;策划演出。(课本剧人物演绎乡望、情深、重逢、伤别)学生表演和观看。 四、拓展阶段 (5)总结反馈:请说说你在这一课的综合探索学习体会。(畅谈演出后的感受指生回答,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故 乡 · 情 深 1 ———课本改编 2———剧本排练 3 ———舞美设计 4———汇报表演(
课件网) 故乡·情深 此课的环境、道具、服装等等舞美语言,都以身边易得的纸为主要材质,对角色、物品进行包裹。用作服装的牛皮纸所产生的棕黄色调,营造出泛黄旧照片的气氛。它们有效地消解了服饰与物品的当代痕迹,艺术地再建了一个时空隧道。 艺术创作却帮助我们超越时空去追寻、领悟原作的意韵,表达我们的心得。 演员的造型设计 剧本的创作 演出前的准备 课本剧的演出 演员的造型设计 剧本的创作 演出前的准备 这是一部两幕的课本小话剧,剧情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它是初三年级某个班同学集体智慧的结晶。 同学们从语文书上自己选定篇目,自己改编剧本。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师、化妆师都是同班的同学。 课本剧的演出 他们为此做了很多准备:废报纸、球、牛皮纸……这些材料都来自他们最熟悉的校园。50个聪敏的头脑、50双充满艺术发现力的眼睛。赋予了许多看似寻常的学习、生活用品以奇特的生命。 被牛皮纸包裹的雨伞用来充当捕鸟的竹匾,则是很妙的联想;将课桌椅包扎成“牛”,篮球包扎成“西瓜”,都是现代雕塑的练习;纸做的长袍、短衫正是服装设计的最好尝试……如果说艺术活动是人们创造性思维的“风暴”,看来似乎也不过分。 《故乡》的实验,不一定很成熟,但是它在艺术活动中提供了一次对鲁迅作品反复体验的机会,促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