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220567

25 河中石兽 课件(共38张PPT)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26371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石,课件,3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刻舟求剑 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新课导入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 带着这个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河中石兽》,共同为苏轼寻找答案吧。 25 河中石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提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三种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习目标 目标导学一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 走近作者 纪昀一生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其主要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评文心雕龙》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上海古籍-出卷网-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昀因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至乌鲁木齐。他沿途与当地人积极交流,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和奇闻逸事,写了不少作品,后整理成册,即为著名的《阅微草堂笔记》。 写作背景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文体常识 目标导学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第3段写一老河兵的分析,以及结果。最后作者由此感叹。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及多年后寺僧在 原地和下游寻找的经过; 第二层:写讲学家的看法,他认为石头埋在 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写老河兵认为应当去上游找寻的理 由及果然寻得的结果。 第四层:由事到理,提出遇事不能主观臆断 的道理。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 不能主观臆断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目标导学三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阅读第1自然段,说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门前的两个石兽沉没在河里,十多年后,寺僧重修寺庙,想把石兽找回来,于是在河中搜寻石兽。 文中主要说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及结果。 人 物 地 点 结 果 僧 僧 顺流而下 讲学家 原地沙下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得于数里外 未果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人 物 理 由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以为顺流下矣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 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示意图 精读细研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