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265598

25 河中石兽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1841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中石,教学设计
  • cover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陆艳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归纳总结,积累文言词句 2.了解故事内容,评析人物形象 3.明白实践真理,培养质疑精神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老师带大家基本疏通了字词文意,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纪昀的这篇《河中石兽》。一群人在河中寻找石兽,我们能从这节课找寻到什么呢? (二)诵读课文,寻词明义 寻同义 1成语中跟文中相同的意思的词义 湮没无闻 寻根究底 是可忍,孰不可忍 闻鸡起舞 寻异义 1.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 今义:但是)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 是非(古义:这不是 今义:对与错) 过渡:词义的理解是为了打通句意和文意,这里有两个句子的翻译皆有错误,你能发现并改正吗? 2.翻译有错 寻错误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找石兽在水中,最终没有得到,认为顺流而下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木片没有对错,怎么能够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它离开了? 寻方法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寺僧)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有得到,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方法小结: 倒装句式要调整,省略成分要补充 古今异义要换词,重复啰嗦要删除 过渡:文言文的学习并不可怕,学会归纳,找对方法,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了什么以及想表达什么 (三)细读课文,寻石知理 1.哪些人在找石兽?都在什么地方寻找?最后谁找到了石兽?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其他人为何没有找到?你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的特性,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考虑问题全面,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见,实践出真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一次诵读作者的议论———读出意味深长,“然则”“但知”“可”后停顿,重读“多”“臆断”,读慢“矣”“欤”) 过渡:老河兵能找到石兽,寺僧和讲学家没有找到,也跟他们的性格有关。 (四)品读课文,寻文评人 1、评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形象特点 教师示范寺僧的评析 例如:我觉得寺僧是一群思维僵化且盲目行动的人,从文章“求石兽于水中”和“以为顺流下矣”两个句子可见他们做事想当然,思维僵化,从“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这三个动作,可见他们不做好前一次失败的总结,没有调查研究就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找石兽的活动。 下面请你们来评析一下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形象特点 预设: 讲学家是个自负爱空谈理论的人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其名称其行为可见他是“空谈事理,不切实际” (2)“笑”这一神态可见他对别人的嘲笑,亦可见其自负了得 (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否定词可见他的刚愎自用 (4)“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不亦颠乎 ”句式、标点见性格(重读岂能、颠,还有拖长尾音,上扬调) (5)“渐沉渐深耳”语气词可见其自负 老河兵是个躬亲实践、实事求是、考虑全面、说话有条理,心中有自信的人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因为见识多,经验足,才敢说凡,才会言当。要把这两个字重读,并且略微停顿。———躬亲实践,经验丰富。 (2)“盖”是说原因,前面是结果,先果后因,条理清晰———经验丰富,说话逻辑严密 (3)两个“必”,语气坚定,源于实践所得,自信使然。 (4)“矣”一字定音,对所言之结果作一陈述性总结,很理性很科学。 (5)“笑”“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笑里是满满的自信,还有对前面两种做法的嘲笑。这种善意的批评也是源于自己实践多年的底气。 (6)“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