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 李白 临夏中学 刘文礼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豪爽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 作者介绍 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 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 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准备南游吴越,临行作本诗,借以表白心情。 解题 梦游:梦中游历。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 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 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意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语天姥 yù-mǔ 天台 tāi 剡溪shàn 渌水lù 木屐 jī 殷岩泉yǐn 澹 dàn 訇 hōng 鸾luán 瀛洲 yíng 赢钱 yíng 嬴政yíng 羸弱léi 栗lì 粟sù 字音辨析 整体感知 1.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向朋友告别的? 2.填空: 入梦的原因是_____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_____ 3.概括全诗脉络。 ———借“梦游天姥”及抒发梦后感慨的方式 入梦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梦后感慨 齐读第一段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3. 作者用何手法写天姥山?作者笔下的天姥山有何特点 1.衬托,以虚衬实。增添天姥山神话色彩,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五岳、赤城、天台。衬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3.通过对比、夸张手法写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连”、“横”、“拔”、“掩”--雄伟 “倒”、“倾”--高峻 海客 瀛洲 信难求 梦游原因 天姥 越人 或可睹 第一部分 五岳 赤城 天台 拔、掩、倾 实在 对比 雄伟 高峻 衬托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山中恐怖 梦游之旅 夜晚仙府欢乐 第二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请注意以时间和地点为序,将几幅画面找出来,并点出这些画面的特点? 梦游历程 月夜 白昼 傍晚 深夜 时间顺序 意境的赏析思路: ①景———寻意象 ②境———组画面 ③情———品情感 【说梦、赏梦】从梦境的四幅画面入手,体会诗作的主要意境 示范: 月夜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意象:湖、月、影、溪水、猿声 特点:清幽 表述: 这是一幅清丽恬静幽美的画面,诗人沉浸其中,充满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