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过程与方法: 会认、会写本文的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学习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介绍唐代诗人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擅长绘画,精通音乐和书法,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合称“王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他十七岁离家远在长安时写的。 朗诵王维的诗。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诵读课文,探究初成。 1.诵读古诗,读准字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了解时代背景:王维十四岁就离开家乡,到长安去谋取功名。(在分别时,他的兄弟们含着泪送了他一程又一程,是那么的依依不舍。王维这么小的年纪,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远离了亲人,不知要经历多少磨难,多少坎坷!时间过得可真快呀,小小年纪的王维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已经整整四年了。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人流如潮,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有的在给自己的孩子买新衣裳,有的……人们是多么开心哪!望着那热热闹闹的场面,想到自己的亲人,便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课题。 (1)搜集有关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资料。 (2)山东是指什么地方? (3)你知道“忆”是什么意思吗? (4)“兄弟”指什么? (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学习古诗第一句。 ①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②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③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2.学习古诗第二句(1)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①每:每当。②逢:遇到。 ③倍(bèi):格外;加倍、更加。 ④亲:家乡的亲人。 ⑤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诗人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家乡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会想到自己的家人团聚;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又会想到自己的亲人重阳登高,现在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和第四句。 3.学习古诗第二句。 ①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②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他们认为登高可以避灾。 ③遍插:都插上了。 ④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消灾。 ⑤少一人:指诗人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练习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在这首诗中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3.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 5.朗诵积累。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乡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