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308611

16《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课件(27张PPT)+教案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47841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课件,27张,PPT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任务是学习略读,确定阅读重点,并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 本单元文体多样,有记叙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小说《驿路梨花》以及文言文《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因此,很明显这是以“中华美德”为主题的单元,本文属于议论文但并不必过多强调文体,而重在练习略读方法,学习作者的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责任和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从而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感知文章严密的思维特点和平实而带有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初步适应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但本文很多语句非常抽象含义深刻,需要老师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以品读,指导学生在思考中提升,在探索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用略读的方式去广泛阅读更多的同类文章。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初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难点) 2.合作探究,理解“责任”与“苦乐”的丰富内涵,初步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重点) 3.体会文章语言流畅而又凝练的特点。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苦乐真义 [研读第4段] 1、什么事最快乐呢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 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研读第5段]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提示: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研读第6 段] 1、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 为什么这样说 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文中句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观点: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小结:本文的论题与中心论点。 二、精细研读·课外拓展 1.请尝试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课文前半部分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时,主要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作者首先列举了对个人的责任:“答应人办的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启迪读者认识什么是“未尽责任”,进而叙述“未尽责任”将会有怎样的痛苦。然后作者又由对个人说到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有着应尽的责任,接着说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作者这样多方面、多角度摆事实来论证观点,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 课文的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一方面,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孔子、曾子的话充当理论论据,来论证什么是“最乐”;另一方面作者自己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向读者分析观点的正确性,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