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情景下获得知识,提升问题探究能力。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前几节课学习过程中,对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基因、性状等概念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可以与之建构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在“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加入模型建构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有关“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这部分知识,是学生感兴趣,又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入,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完成该部分内容的教学。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四章第二节,之前教材已经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就“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等问题上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接下来本章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本节课在本章第1节的《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基础上对基因如何控制性状展开分析,与教材之前的知识内容层层递进,并为解释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体系上起到了结构桥梁的作用。 本节在内容上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其中“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发展”教材首先介绍了1957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的内容,然后安排了一则资料分析,意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证据,分析最初的中心法则的不足,并作出适当的修改。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对三者关系的总结。教材通过给出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来加以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对遗传现象实例的分析,更容易总结出三者的关系。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中心法则 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科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3)能力目标:尝试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从遗传现象归纳总结出结论,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心法则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中心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动画展示DNA复制、转录以及翻译等过程,通过动画让学生建构遗传信息的流动模型,并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对克里克所提的中心法则进行补充,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心法则的本身,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过程是怎样一步一步接近真理,由此来突出重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遗传现象的实例入手,分析其本质原因,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三者的关系,由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教学策略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资料分析中的内容,理解中心法则的实质,并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并且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在处理基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