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了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及氧化反应,化合反应概念两部分内容。教材将其安排在空气的成分之后,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气味,结合上节课中氧气的制取所采取的收集方法,介绍并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木炭、硫和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现象的对比,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通过化学实验和小组讨论,学习了氧化反应及氧化物的概念。 教材知识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描述氧气与木炭、硫和铁丝反应的实验现象,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学会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理解氧化反应,化合反应概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 难点: 1、通过实验来探究气体性质,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2、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氧化物在日常生活中见得也挺多,但其概念对初中生而言却比较陌生。化学性质尽管学生接触过,但也只是限定于概念并不了解。 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深入地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及氧化反应的概念,这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演示,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三、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独立与个性化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倡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与体验中获得感悟与理解。而且我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教就是为了不教,所以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归纳整理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五、教学用具? 仪器?酒精灯?集气瓶?盖玻片?坩埚钳?燃烧匙? 药品?木炭、铁丝、硫、石灰水、氧气、小木棒 其它?火柴。 六、教学过程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验展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引言]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 [学生回答]氧气 教师活动]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并板书氧气的性质 [过渡] 化学上学习和研究一种物质,一般要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