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56406

鲁人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课件(16份)

日期:2024-09-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176777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鲁人,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课件,16份
    课件39张PPT。鲁人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第二单元课件:《施润泽滩阙遇友》第8课 施润泽滩阙遇友 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第8课基础自主学案知能优化演练诗海探珠诗海探珠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讲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是因为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是因为趋归意同。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思考】 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这首诗动静结合的特点。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稠凋绸骇咳核宵霄跌迭肆肄阙阕三、词语辨析 (1)妨碍·妨害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妨害:有害于。 例:①大声说话_____别人学习。 ②雨水过多,会_____大豆生长。妨碍妨害(2)逐步·逐渐 逐步:一步一步地。 逐渐:渐渐。 例:①天色_____暗了下来。 ②任务明确以后,工作_____开展起来了。 四、词语释义 (1)见利忘义:_____ (2)神差鬼使:_____ _____ (3)不管三七廿一:_____逐渐逐步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好像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内容见第7课文学常识部分。 2.写作背景 《施润泽滩阙遇友》是“三言”中最具明代中叶时代特征的作品。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我国江南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一带,出现了封建经济相当繁荣的景象:许多新兴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以丝织业为主的手工业生产飞速发展。本文相当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城镇的繁荣状况以及手工业者的思想、感情、愿望,也从小说情节结局透露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本文是“三言”中唯一从经济领域描写手工业者的作品。 六、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如何看待文中施复的经历? 【点拨】 施复的一生由多个巧合构成,自己的一次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后做出的善举,为他带来一连串的好运,这些事情看似巧合,却又合情合理,不留编造的痕迹。施复所经历的几件事情,因果关系联系紧密,组织这一系列事情的主线就是积德善报。2.如何看待施复和朱恩的友谊? 【点拨】 作为一个小手工业者的施复毕竟不同于那些贪得无厌的剥削者,当他想到可能给失主带来的严重后果时,毅然决定把银子归还失主。失主朱恩也是个“以蚕桑为业”的小手工业者,对施复这种行为不能不感激万分。后来施复养蚕缺桑叶,到洞庭山去买,路遇朱恩。朱恩为报答他,盛情款待他,还使他免于覆舟的危险。小说歌颂了两个小手工业者之间的友谊。这在当时城市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政治黑暗,社会风气恶劣的情况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