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831367

2021-2022学年人教版 拓展模块 第六单元 18.《游褒禅山记》课件(42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5552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1-2022,PPT,42张,课件,游褒禅山记,学年
  • cover
(课件网) 文学常识 兼具记游与议论,是游记的变格。 [记]:属于游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半途而返的游览 流芳千古的美文 游褒禅山 记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fǔ),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晚年自号半山老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shì )文,又称王文公。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文学常识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十六年后(1070年), 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 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的观点。 游褒禅山 记 王安石 1、哪几段记游 ? 2、哪几段主要是议论? 第1、2段记游 第3、4段议论 第5、6段是补记 听读课文 理清思路 一 二 三 (1-2):记叙———游山经过。 (3-4):议论———游山心得。 (5-6):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和写作时间。 结 构———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中心句——— 结构和内容上贯穿全文的句子? “古人之观于…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结构上:“观山川,往往有得”应前照后; 内容上:“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全篇之神。 两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一思得“尽吾志”,再思得“深思而慎取”。文意一翻再翻,而精神一贯。王安石可谓承继了古人精神,一展“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精神。 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 名 寺 洞 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小结: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略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