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 习 目 标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培养忧国忧民的优秀品质。 学 习 重 难 点 重点: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智 趣 引 入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请大家看看这幅对联所写的诗人是谁?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写杜甫呢?“诗史”“野老”“草堂” 师生互动 解诗题 你能从诗题中读到什么信息? 为......所:被动句式 歌行体:歌行,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通常用歌行命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 知内容 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请问大家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怎样?(悲伤、忧愁)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诗意。 从题目看,茅屋都被秋风吹破了,由此可见风之大,诗歌是如何写风之大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诗人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写出其声势之盛,其后又用一个“卷”字,突出风之猛烈无情,茅屋破坏之严重。 “飞”“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写出了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景象,侧面写出了风之肆虐。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第一诗节的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秋风破屋———焦灼痛惜 再读第一小节 朗读指导:前两句语气偏重,“怒号”“卷”等应重读,读出风之猛烈;后三句应边读边想象诗人视线紧紧追随茅草远去的情形;最后一句语调低沉婉转,读出诗人的痛心之情。 秋风破屋已很不幸,请看第二小节,诗人还遭遇了什么,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群童抱茅———气愤无奈 你如何看待群童的行为? “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 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真的动了肝火。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力衰,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也许他还在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贫困、灾难。 面对这群顽童,诗人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在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运的悲苦,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二叹下层人民的悲苦,战争连年,民不聊生; 三叹国家命运的悲苦,国事衰微,国都沦陷。 再读第二小节 朗读指导:“欺”“忍能”“呼不得”“自叹息”等词应重读,语速缓慢,要注意体会诗人内心的气愤、无奈之情。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请读第三小节,用四字短语概括本节主要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夜雨屋漏———悲凄愁苦 这一小节哪两句描写了秋雨来临之前的景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渲染出暗淡阴冷氛围,也烘托出诗人愁苦凄凉的心境。 大风过后,黑云涌动,秋雨不请自来。哪两句写出了秋雨之大?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 12.一场秋风秋雨,本来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却陷入如此窘迫的处境,如此无助,忧愁!诗人的窘境真的只是这场风雨所致吗? 文中哪句诗揭示了更深的社会因素在深刻影响着诗人的生活? 自经丧乱少睡眠。 背景简介:(见PPT) 13.所以诗人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